在學術研究的路途上,大量閱讀是必不可少的。
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許多專有英文詞彙,而這類詞彙大多是定義為名詞的型態,可能是某種理論,如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也可能是某種研究方法,如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也可能只是某領域常見的操作手法,如定性(characterization)和固化(curing)等。
進行學術英文寫作時,通常會將這類名詞自文獻中直接引用,不論是冰山理論或是德爾菲法,都是無庸置疑的正規專有名詞,照搬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定性和固化等手法,除了上面提及的名詞型態外,還可以用動詞型態呈現於句中,如characterize或cure。這類詞彙在運用上就需要稍加注意,不應從文獻中看到名詞的用法,直接僵化地將該字一律視為名詞使用,應該視語境調整這類語詞的詞性,才能讓文章顯得更為簡潔。
例如:
「混凝土試體的固化時間設定為3天。」
譯文若直譯為:
The curing time of the concrete specimen was set as 3 days.
中規中距的呈現方式,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也可將這裡的curing改以動詞方式呈現,像這樣:
The concrete specimen was cured for 3 days.
原文中的「時間」兩個字省略不提,僅以「3 days」帶出「時間」的概念,加上由動詞角色的cure替補上了,原譯文中的「設定(set)」兩個字亦可省去,如此便能節省掉部分用字,同時保留原句中想傳達的概念。這樣節省用字的方法在學術論文投稿有嚴格字數限制的期刊時,將會是有利的工具。
別小看這一點微妙的差異,雖然在這樣的一行短句中也不過少了區區四個字,但是以比例來說,可以說是減少了三成的用字,依照這比例放大到一個完整的篇章來看,絕對能為文章省下大量非必要的用字。
此外,將文獻句中的用字詞性做轉換,是個可以用來簡易轉述文獻內容的方法。在引用文獻時不妨試著用詞性轉換的角度切入去試試看,或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