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美國政治學家拉斯維爾提出「5W分析法」,在經過人們的不斷運用和總結,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5W+1H」模式。學術文章中最常見的題項內容大多出自於六何分析法(又名六何法),即「何人」(Who)、「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為何」(Why)及「如何」(How)。
5W1H的六何法,是各種寫作領域中常見的隱藏架構,本週文章將此主題應用在「對話翻譯」中進一步說明。
英文對話句處處可見,常用於兩人或多人訪談時內容。其出處多於紀錄片、訪談、新聞稿等……,在對話翻譯中,如何能將雙方對話所陳述的語意清楚且自然的呈現,將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翻譯呈現出自然的對話,譯文讀起來就會行雲流水,讀者能快速的吸收資訊且抓到重點。反之,若是對話翻譯翻的不自然將會導致讀者閱讀不順暢,輕則能導致讀者產生誤解,重則會導致讀者毫無頭緒而直接放棄閱讀。因此,如何將對話翻成閱讀起來自然且順暢的譯文實為一大考驗。
因此在翻譯訪談問題時,我們可以先判定此題項背後的答案歸屬於六何法中的哪一類,進而決定此題項的目的為何。在弄清楚問題的目的後,我們便能將題項的重點強調出來,以表達此題項所追求的訊息。而在將問題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試圖想像訪談者接受訪談時的情緒,揣測他想表達的意涵,用來確認我們的判定是否有誤。若是我們得出的題項在訪談內容中看似突兀或者與主題無相關,就必須重新判斷題項的目的為何。
六何法的題項所得到的回覆同樣的必須遵循六何法,如下對應:
- 若是題項問「何人」我們的答覆就應回答「誰」。
- 若是題項問「何事」我們的答覆就必須指定「此事」。
- 若是題項問「何時」我們的答覆將須表達「此時」。
- 若是題項問「何地」我們的答覆就需強調「此地」。
- 若是題項問「為何」我們的答覆就需包含一或多個「原因」。
- 而若是題項問「如何」我們的答覆就需為題項所問出的事物提出清楚的「解釋」。
每一個題項都必須擁有可相對應的答覆,若是答覆無法回答題項所希望求得的資訊,那麼將會文不對題,造成讀者對於訪談內容形成誤解。因此在翻譯屬於六何法的題項和答覆時,事先理解作者想求得的資訊尤為重要。同樣的,我們在試圖理解訪談題項的目的時可以先參考文章的概要、分析、或結論。我們討論的這些小技巧,將有助於您在翻譯對話時釐清問與答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