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曾經耳聞學習語文最好的途徑是沉浸式的環境,因為有一派說法是學習英文應該講求「原汁原味」,不要透過翻譯過的文字來學習英文,深怕會因為母語的干擾而影響到英語學習成效。
這個論點有眾多擁護者,不過,現今的教育環境仍是以中文作為第一語言,大部分的學生已經習慣以中文作為學習的主要媒介,一味地否定翻譯對英語學習的功效並不實際。
相對地,翻譯反而能使學生的英文能力獲得進一步提升的有效工具。下面將粗略討論藉由翻譯過程來改善個人英文學習的效果,並從中探討進一步深化英文寫作的能力。
英文學習中的翻譯定位
廖柏森教授為翻譯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提供新的詮釋與定位。他將翻譯定義為聽、說、讀、寫之外的第五技能。這是因為翻譯能力包括:來源語的接收理解能力、兩種語言間訊息的轉換能力和目標語的再製表達能力。
以中英翻譯為例,譯者在試圖將中文轉換為英文的過程中,需要先剖析中文句子的內容原意,深入解析字彙意義、句法結構、邏輯關係和背後可能存在的社會文化意涵。
這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步驟。
就算原文是翻譯者自己撰寫出來的段落,仔細分析寫出來的文字有助重新釐清個人思緒。
兩種語言間的轉換可令翻譯者更加了解語言間的異同,在翻譯過程中若能做到明確的雙語對比分析就可以在語言轉換中更有意識地排除母語的干擾,進而增進英語技能,由語法、詞彙、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和思維模式等各方面獲得改善。
最後,目標語的再製表達需要譯者將前面分析及轉換的內容重新建構出來。譯者需要有充足的目標語知識才能令譯文的表達自然,不顯異感。
在追求優良譯文的過程中,譯者需要投注大量心力瞭解目標語讀者的閱讀需求,以適切的文字呈現符合該語境和領域的內容,使譯文發揮與原文類似或相同的功能。
總結
雖然翻譯的過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分析、(2)轉換、(3)重建,但是要穩當地完成三個階段,除了需要譯者對原文有正確的理解,同時也要有優秀的目標語溝通能力。
在轉換的過程中,負責的譯者會絞盡腦汁排除目標語不該存在的來源語結構或用字,養成反覆推敲的習慣。長久以往,譯者的原文閱讀和目標語寫作能力將有所提升,進而打造有利的正向循環。
參考文獻:
廖柏森,如何以翻譯精進英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