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中,量化研究是常見的研究方法之一,呈現量化研究的結果時,必然會描述量化數值所代表的意義。有些時候,這些數值是一個確定值,有時卻又以一個範圍來呈現。將數值以正確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可以讓讀者更清楚理解研究的結果,下面即針對常見的數值描述方式加以介紹。
- 本文蒐集了2005~2018年間的氣候資料。
上面這句中文帶有兩數值(2005、2018)之間的含意,呈現「介於A值與B值間」可以有兩種翻法,第一種是between A and B,第二種是from A to B。
以上句為例,可翻為:
This study collected climate data between 2005 and 2018.
或是
This study collected climate data from 2005 to 2018.
然而,作者應該要特別注意,即使原文中用了2005~2018這樣的範圍描述方法,但是翻成between 2005 – 2018這樣的形式是錯誤的,between的後面必須要用and連接前後的數值或字詞,不能夠使用表示範圍區間的短破折號(en dash)。
- 數據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有較高的風險。
「以上、以下」是相當常見的數值描述方法,但是翻譯這類詞需要稍微費點心,先了解上下文想表達的內容後,再選擇適當的修飾語,以上句為例,可翻成:The data showed that older adults aged 65 years or older had higher risks.
這一句中,「以上」指的是年紀上的範圍,所以使用older;同理,如果今天收案的是「20歲以下」的個案,則應該翻成「20 years or younger」。
然而,如果上下文提及的不是年紀,而是其他類型的數據,如運動次數或化學劑量等,則應該將數值後的修飾語改為more。
如:
伏地挺身35次以上,翻為35 push-ups or more。
攝取100毫克以下的咖啡因,翻為 intake of 100 mg of caffeine or less.
如果覺得這樣的呈現稍嫌冗長,想直接使用數學符號≤、≥等,也未嘗不可,但是有些期刊要求在文章的行文中,不應加入數學符號取代一般陳述,這樣會讓句子顯得破碎。
因此,在文章中討論相關數據時,建議清楚描述數值的範圍,若是同樣的描述方法過多,造成「……or more」句型反覆出現,顯得單調乏味時,不妨試著換句話說,把文章反過來描述,如:「伏地挺身35次以上」轉換成「至少35次伏地挺身」;「攝取100毫克以下的咖啡因」轉換成「攝取不超過100毫克的咖啡因」,這樣就能把這兩句分別譯為:
At least 35 push-ups.
Intake of no more than 100 mg of caffeine.
在譯句中採用不違原意的轉換,可以為文章增添變化,活化脈絡。
總結來說,在翻譯一定範圍內的數值時,需注意between的正確用法,不要在between後面加上含短破折號的數值區間(如2005–2018,這樣是不對的)。翻譯「以上、以下」等範圍時,需在用字上多加斟酌,必要時也可以反面描述,讓文章讀起來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