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我要如何確認自己的博士研究屬於原創性貢獻?」
-寫作工作坊的學生提問
回答:
什麼是「原創性貢獻」?
許多博士研究生為原創性貢獻裡的「原創性(original)」代表什麼意思所苦惱,擔憂自己的研究是否能被視為有足夠原創性的作品,尋思在「原創性」的多種可能詮釋中,尋找哪一種可用於自己的論文。
「原創性」的意涵帶有特異性(singularity)的概念:我做了件新奇獨特的事,加上「全新」的意涵;我開創了新的事物,再加上真實性的意涵,想要表達這是我的個人研究,並不是抄襲的。然而這些原創性的分類或許在繪製蒙娜麗莎或發明臉書等思維上站得住腳,但是在學術領域上卻是窒礙難行。
特異性?獨特?這些都不適合用來描述學術研究,常常有研究團隊針對同一問題,分別進行探討,有些團隊甚至獲得頗為相似的理論或結果。甚至,在某些領域中,複製研究和檢測既有結果還佔有一席之地。
我最近和一名學生談話時,他提到自己的博士生經驗,在研究即將告終時,他發現有篇已出版的論文探討的問題與他的研究問題極為相似,就連用字遣詞也幾乎雷同,這真是每位博士研究生的惡夢!
不過,研究的行文、樣本、方法都不同,他指出就算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問題非常不巧地與其他人雷同,兩者也擷取了相同的文獻,但結果仍極有可能有所差異,這點我也同意,但即使兩者的結果完全相同,只要兩者的研究完全是分別獨立進行的話,結果相同也不一定是個問題。
身為博士生最常做的,就是要為已經充分發展的領域提供細微差異的研究。
完全創新?不,不太可能!
只有極少數的人會研究未發現的原稿、新發明、宇宙的新角落。確實有許多人探尋的是沒有人研究過的東西,但這些東西仍與更寬的概念相關連。
舉例來說,研究某國電視新聞頻道的國族認同,這樣的研究屬於對電視和國族認同的探查、對媒體和國族認同的探查、對國族認同本身的探查等更廣的領域。研究中的受試標的或許有所不同,但是成果都會貢獻到較廣的領域之中。
然而就算不是嶄新的研究,博士研究生理所當然會有自己的見解和分類,由各自的問題、樣本、方法論和分析理論去衍生出來,原創性存在於每個獨立個體的自我思考之中。
真實性(authenticity)的需求大概一半一半
博士論文是博士研究生的獨立作品,必須是自行完成的,不得有剽竊的行為,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論文都從其他研究中擷取了內容,用他人的作品作為基石,為該領域帶來挑戰、補充概念、重新架構。
當然博士論文的審查者會檢視其真實性,他們考量的就是確保論文不是抄襲的作品、並且提及參考哪些前人的作品,同時他們也檢視研究建構的基礎以及對現有論述的貢獻。
我喜歡David Lodge對原創性的解釋,雖然是針對在寫小說的狀況,但他主張原創性意指讓已知的事物變得奇特、陌生。
「以一個常見的讚美詞來說,我們說一本書是「原創(original)」時,代表的是什麼意思?通常不是指作者發明了前所未有的某物,而是指他讓我們從概念性的意識上,自墨守成規的真實表現方法上偏移,「感知(perceive)」到那些我們已經「認識(know)」的東西。簡言之,去熟悉化(defamiliarization)是「原創性」的同義詞。(Lodge, 1992/2011, P 55)」
Lodge提到原創性指的是要帶給讀者關於某物有趣、不同的洞見,可以是一個事件、社會現象、文字,這些事物在一般情況下會被視為理所當然,或用公認的話語和想法去詮釋或解釋,這種去熟悉化正是審查者預期在論文中看到的。
審查者之所以會受邀檢視博士論文是因為他們已經是該論文領域的專家,他們知道相關文獻,也知道會有哪些爭辯,他們已經是該學術對話社群的一分子。這正是他們會出現在口試現場的原因,因此,對審查者來說,最開心的事莫過於看到一篇讓該研究領域去熟悉化的論文,也就是博士研究生提供了些許經過洞察的分析、替代性的想法、新的文獻或方法,或是呈現令人信服的問題。
審查者覺得自己知曉該領域,但是此篇論文呈現的是不同以往的想法和研究,他們會因而反思自己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在他們已經知道或「認識」的領域之上增加一些有趣的概念。
正如David Lodge所說,原創性是引領讀者,包含論文的讀者和審查者,到達一個看似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原創性思考和寫作的去熟悉化會讓主題煥然一新,就算是陳腔爛調也能獲得新生。
知識面的原創性貢獻讓讀者有機會重新審視、思考文中提出的事件、文字、現象。這種貢獻就是審查委員會感興趣的原創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