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我要如何用不是美國的數據去寫投給美國期刊的文章?
─香港大學一名博士生
回答:
最近我讀到一篇有趣的社論,正好就是回答您這個問題,在此跟您分享。這篇社論的作者是Carol Kulik,一個美國籍的學者,自2002年起在澳洲工作。
Kulik, C. T. (2005). On editing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Journal of Management, 31(2), 162-166.
在本篇社論中,Kulik 教授提出她給作者、評審、編輯們的願望清單,希望這篇清單能讓每一份期刊都變得更國際化。
把論文定位為給國際讀者看的文章
Kulik 教授指出作者們常常是寫文章給自己看。如果作者的背景就跟期刊大多數的讀者差不多,那這樣還不至於出什麼問題。但是,萬一作者的心態或所在地跟一般讀者有很大的差異,那恐怕就難說了。不過,Kulik教授(Kulik, 2005:163)並不認為這樣不好,反而還建議作者們應該要突顯每個國家獨特的情境與背景給其他國家的讀者瞭解。
我希望所有的作者(美國與非美國的)都能解釋為什麼他們提出來的問題會對自己國家以外的人有意義,而如果作者們能更進一步突顯出他們的情境的獨特優點與效益,那更好。
非美國論文的作者有時候試著會把數據的來源國藏在方法論裡面。如果您一開始就假設學界對不是美國做的研究有偏見,那這樣做似乎還挺聰明的。但評審們可是非常討厭這種做法的,因為這就像是學術版的躲進衣櫃裡然後突然跳出來嚇人。這會讓評審心裡產生一個又一個對於合理性的疑問(「為什麼這個作者不早一點提這件事?」、「這裡面是不是隱藏什麼問題?」等等),然後作出跟作者所期望的恰恰相反的反應。
作者有責任要把研究的情境與脈絡向評審解釋清楚,讓評審能理解提出的研究問題在這個情境脈絡下的意義。一般而言,這就表示情境應該要在引言裡就提出來。
文章要用期刊讀者領域的行話來寫
對此,Kulik教授解釋道每一份期刊除了有自己獨特的體裁外,還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這不是圈子外的人就能一眼看出來的。她鼓勵作者們應該先熟悉一份期刊的行話,然後再去投稿。
質疑我們的常規
Kulik教授的願望清單裡的最後一項是針對美國期刊的編輯與評審所寫的。她從自己的研究裡面舉出兩個例子來解釋在美國學術界被看成是理所當然的常規在別的國家未必就一定適用,特別是美國研究裡很常收集員工數據,但到了澳洲這種做法反而會觸犯研究倫理。
這篇社論很有趣,所以如果在美國期刊發表非美國數據讓您感到為難,我很建議您去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