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中,我將會討論學術界中倫理審查過程的重要性,同時探討無道德審查委員的問題。我將會分享一些故事,是我寫作實驗室的學生告訴我的故事,給大家參考某些較偏離正軌的審查狀況。
學術界的同儕審查
學術界的同儕審查過程包含多位研究者,他們評估其他研究者的作品是否可以出版發表,需要修正,或是得拒絕出版。同儕審查是確保出版文章品質的篩選機制,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對研討會來說,同儕審查的目標是排序文章的優劣,選出最適合出版的文章。
在理想情況下,同儕審查過程是公平的,而最值得出版的文章將得以出版發表。然而,事實有時並不會這麼理想,原因之一是審查委員的意見有時候是主觀的,有些時候則會因為不道德行為造成不公,以下將針對此問題詳細討論。
案例1:審查委員要求作者引用該審查委員的文章,以增加自己文章的引用數
這是我在學術界常看到的問題,我有好幾個學生已經遇到了這種事。
他們投稿到期刊時,有審查委員要求他們引用該審查委員本身三到十篇不等的文章,以此作為接受該投稿的條件。當然審查是匿名制的,但是如果審查委員要求學生引用數篇來自同一作者的文章,而那些文章與主題的關聯性又很低時,很顯然那個作者就是審查委員。
在一個極端例子中,我看過審查委員要求學生引用十篇文獻,而我也向期刊編輯抱怨此事,但是似乎沒什麼作用。
幾年前,我幫忙籌組一個研究會時,我曾經看過一名審閱多份稿件的匿名審查委員,在他的每一份審稿意見中,都會制式化地要求作者引用他的文章,這樣的舉動顯得很不專業。
案例2:編輯要求作者引用該編輯自己的文章或所屬期刊的文章
有些時候會是編輯自己直接要求作者引用他的文章。這種事讓人很震驚,但卻也真實發生在我的學生身上,至少兩次。顯然該名編輯想要增加他的引用數。
某些案例中,編輯也會要求作者引用該編輯所屬期刊中的文章,以此增加期刊的影響係數。
這種行為很嚴重,也導致部分期刊遭到期刊指標的禁止。
例如,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期刊在2015年即遭到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的禁止,理由是相互引用(citation stacking)。IEEE設立了一個特別的委員會監督該期刊,都是出於相似的原因(欲知詳情請見:https://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arnumber=7812814)。
如果審查委員不道德的話,身為一個作者,您可以向編輯投訴,但是如果不道德的是編輯時,狀況就變得很棘手了,這類情形也可能會出現在知名出版商底下的期刊。
案例3:審查委員審閱自己或朋友的文章,並接受該類文章出版
這是另一種學術欺詐的方式,我曾經發現有一名審查委員創造了兩個帳號,並用有點不同的名字審閱自己的文章。我隨即向研討會主辦方舉發他的作為,主辦方則禁止他參與研討會。這類問題較容易偵測,但是審稿的若是他的朋友時,就較難偵測到了。
案例4:審查委員拒稿的原因是利益衝突
學術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審查委員有可能會因為某篇研究與他自己的研究衝突,而拒絕該研究的投稿。比如,一個沒道德的審查委員,可能會因為不想要其他人在某主題上搶先他發表出版,而拒絕該稿件。
這樣很不道德,但是確實會發生;而身為作者能做的有限,因為審查委員通常都是匿名的。
案例5:審查委員公開揭露未出版的文章,或將該文章交給自己的共同研究者
審查委員應該時時確保未出版文章的保密性,並且不可洩漏給一般大眾。
然而,我以前的一位學生就因為一個慘痛的經驗,而發現了這個問題,當時他投稿了一份研究給研討會,日後他的文章遭到拒絕,但是在經過Google搜尋後,他發現他遞交的研究在審查委員的網站上,公開讓所有人閱覽。
我們隨後聯絡了研討會的主辦方,投訴該審查委員洩漏了未出版的文章。
該名審查委員致歉,說明他只是把文章放在個人網路伺服器上,方便他在旅行中審閱,並沒有想到文章會出現在Google。某些案例中,不道德的審查委員也會將未出版的文章寄給自己的共同研究者。
結論
同儕審查過程在學術界是很重要的。雖然有些作者缺乏道德操守,但不道德的審查委員和編輯也時有所聞。此電子報中,討論了不少我注意到或聽過的此類案例情境。
研究者當然應該盡力保持道德節操,避免走歪路。如果您想要分享自己的經歷,請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我也很想聽聽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