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場演講中,有人問我現在才要準備發表一篇2017年完成的博士論文會不會太晚了。到底論文,以及論文所報告的研究內容,有沒有所謂的「保鮮期」?論文和研究成果是否也像蔬果一樣有「過久後請勿食用」的期限?
其實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首先我們得要知道是什麼領域的什麼題目,才有辦法講出點道理來,但這類問題想必也確實是很多人的疑問。於是我想了幾個可以反問幾個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能幫助作者們判斷自己的博士論文是否過了保鮮期。
您能忍受重新回首去看這篇論文嗎?
有時博士學位的研究題目會勾起許多回憶,讓人總是近鄉情怯當中還有很多複雜的情緒。通常,自己長期研究的成果只有幾個口試委員和少數上網蒐論文的研究者看過,想起來的確令人感到可惜。
但是,這篇論文至少還幫您贏得一個博士頭銜,這也算是個成就!從這個角度來看,您的論文的確已經「克盡厥職」了,您是不是真的還需要把它物盡其用呢?假如您是那種實在不想回首去面對舊論文的人,那您眼前的選擇就很清楚了,那就放下,再來一次。
文中的研究是否過時了?會不會研究發現在當時有其重要性,但現今已經不復以往?
如果是的話,您有沒有比較經濟實惠的方法來更新數據和分析內容,讓研究整體上還是能跟上時代?還是說您能不能把文中的研究成果轉換為最近的例證,讓新進的發現更容易理解?文中有沒有哪些部份是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過時的,比方說方法論或研究方法?
當然,如果以上有任何一項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表示您必須要更新您的論文來讓它和眼前最新的成果接軌。
目前是否已經有人發表相似或相同的研究了?
這聽起來還真不是個好消息!不過,您有沒有什麼辦法以他們的成果為墊腳石,繼續提高深度或修正?有沒有什麼新的視角是之前沒寫到,但還是能讓您最後的分析結果合情合理的,比如應用一套新的理論?如果答案確實都是否定的,那您只好重新撰寫一篇新的論文!
以前您也許時間不夠,但您現在有時間嗎?
您當初沒有繼續深化自己的研究不就是因為沒有時間或者分身乏術嗎?有時候,如果您接了很多短期研究的工作然後還得寫報告,或者是您接了一個或一連串沉重的教職,您擔心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將手上各篇的小報告整理成一篇論文。問題的癥結不在於怎麼寫,而在於您需要時間去思考。
一篇大作本來就要花很多時間來編纂,去思考該怎樣重新分段落或者是如何重新呈現您的研究自然都要花時間,沒什麼好奇怪的。要啟動這項思考過程,就是著手訂定一個發表計畫,先寫一篇摘要,然後想想每天要怎麼樣固定擠出一點時間來逐漸積沙成塔,完成這篇論文。
您需要發表這篇論文的原因是要讓學經歷看起來更充實嗎?抑或是要在學經歷中展現出特定方面的專長嗎?
如果是,您的優先順序該是要依照您設想中的學經歷樣貌,先釐清哪篇文章要優先發表以及發表在哪裡。決定好最具戰略性的優先名額後,再去決定其他論文的發表順序。在這方面,著手訂定一個發表計畫一樣也會很有幫助。
您是不是因為上司的壓力才想發表這篇論文?
如果是的話,寫一篇別的論文是不是也一樣可以卸去這道壓力?還是說出於某些內部績效管理的考量您得非挑自己的舊博士論文不可?如果是後者,有可能您只需要挑一篇自己寫過的論文,說不定任何一篇都行。這樣的話,您該挑的是篇您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處理好,可以馬上交稿的文章。
換句話說,您必須挑一篇顯然最方便重新回鍋上菜的文章。
跟一兩位信得過的指導老師談談該寫些什麼也是一個好辦法,因為指導老師們是談學術話題的好對象。我認為聊聊一篇「舊博士論文」對經驗豐富、值得信賴的學者來說輕而易舉。
因此,怕博士論文過期的作者們,您們可以去找一個可靠的對象談談您論文目前是否還有可用之處,它也許還沒過保鮮期呢!而上面這六個問題正好可以作為您們討論的方向。
我這個人很贊成回收再利用這個原則。我也相信一篇博士論文永遠有值得回收再利用之處,當然前提是您得要在體力和腦力充裕的情況下才能這麼做。不過,也別只聽我一家之言,不妨多問問幾個人回收舊資料的經驗對您有益無害。
有哪位讀者有使用或再利用舊資料的經驗嗎?我相信華樂思的讀者們都很樂意聽聽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