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編輯建議我將我的原稿轉投到另一份相關期刊去,但該份期刊的影響係數較低,我很好奇編輯為何會作出如此決定?這對我的原稿有什麼影響?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 香港科技大學
解答:
現今,轉投(transfer)常常是許多期刊投稿程序中內建的一環。如果您無法在某A期刊出版,編輯會建議您轉投該出版社底下的其他姐妹期刊,許多投稿系統在作者上傳原稿時,會要求作者選擇第二和第三順位的期刊,原稿一經轉投,原本A期刊的相關審稿竟見和編輯決定會一同遞交給轉投的期刊。
同儕審稿者可以選擇他們審閱意見表上的「建議轉投」,建議原稿可以轉投其他期刊。
學術出版品,尤其是醫學類出版品,有一套「階級式(cascading)」同儕審查系統,也可以叫做「可攜式同儕審查(portable peer review)」,這套系統代表如果審查委員覺得投稿的論文比較適合該期刊家族中的另一份期刊,可以建議作者轉投到該姐妹期刊底下。
造成轉投的原因可能是論文的標題主題較狹窄,只有特殊專業人士會有興趣的話,比較適合姐妹期刊,或是較缺乏影響力。
許多醫學出版集團有所謂的「旗艦期刊」,這種期刊具有高影響係數。審稿委員若是覺得某篇論文原則上值得出版,但是又不足以符合目標期刊的立論強度時,他們會建議作者轉投其他期刊,而不是建議「拒絕」。一般來說,論文的成果「單薄」時,仍有「獲救」的可能,只要建議作者將論文轉換成提案/協定/形式性的研究,再轉投其他期刊。當然這些建議是主觀的,所以會引起疑惑。
同儕審稿意見表也常會有一個問題,詢問審稿員該論文的影響力,從1到10的分數中給出建議分,進而協助編輯再按級數轉投的過程中做決策。
我的文章為什麼會轉投至其他期刊,或建議轉投?我又有什麼其他選擇呢?
有些期刊提供可攜式同儕審查,也稱階級式同儕審查,論文稿件和其相關的同儕審查結果會一併轉給其他期刊。
在論文修改版的首次同儕審查或再審查後,編輯會決定是否接受、拒絕,或再次審查該論文,上面的這些決定可以與轉投建議合併提供。也可以在該文被投稿期刊拒絕時,自動轉投其他期刊,除非作者在投稿信(cover letter)註明不要轉投。
轉投比起直接拒絕的可能優點如下:
- 您不必浪費時間一一投稿到另一份期刊。
- 如果特定編輯或期刊拒絕論文的原因,是基於相關性(relevance)、適合度(範圍)、重要性等原因,則階級式(可攜式)同儕審查和轉投對作者有利。
換句話說,如果審查委員和編輯,或兩者中有一人指出該原稿「原則上」值得出版,但是不符合高影響係數期刊的立論強度或更適合其他期刊,轉投是有利的。有時候高影響係數的期刊不想要出版可行性、先導性、可用性(feasibility/pilot/usability)的研究或某應用程式(app)的需求評估。
在多數情況下,論文可能會需要重新架構為研究提案或方法研究,而且會被出版較多形成性研究的姐妹期刊接受。您應該考慮將高影響係數的期刊「留」給您成果最好的研究。藉由論文轉投的選項,作者可以省下時間,不必再為新的期刊重頭跑一次投稿流程,也不必等待新的審稿結果。
- 編輯和審稿委員通常是同一批人,這種程序的優點在於不用額外再花時間尋找新的審稿委員和編輯。
- 另一個對作者有利的優點是投稿日期不會改變,也就是出版研究上的「投稿日期」是原投稿日期,而不是轉投的日期,這對研究的優先權聲明來說很重要。如果作者要撤稿再重新投稿到其他地方的話,投稿日期肯定會隨之改變。
如果論文轉投是由編輯端提供或執行,而您沒有轉投的意願且希望撤稿,若是原稿被原投稿期刊拒絕的話,您應該立即發出通知。您也可以主動詢問,您的研究是否適合其他期刊,或轉達給出版社的編輯總監(editorial director)或總編輯(managing editor)知道。
如果您選擇轉投您的論文,您應該修改原稿,盡可能回應審稿員的意見,並在您給編輯和審稿員的投稿信/回覆中,點出您的期刊偏好(或是就算您的論文已轉投,您也可以接受)。
我要如何避免我的論文在被拒絕時轉投至其他期刊(階級式同儕審查)?
通常在投稿時,有一份每位作者都需要填寫的檢核表。檢核表的其中一項就闡明了階級式同儕審查的過程,作者必須檢視此項目,表明已詳閱且了解投稿期刊的要求。
如果作者不想要轉稿,或只考慮轉稿至某些特定的期刊,可以在投稿信裏明言。如果作者未提出不願意轉稿的意見,原投稿期刊在拒絕論文時,或是編輯覺得該論文更適合另一份姐妹期刊時,會將該稿件轉投其他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