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我的稿件被拒絕後還有哪些選項可以選?
-論文遭拒作者常見的問題
回答:
讀過審稿評論後,暫時擱置,過幾天後,第一天讀來貌似震驚、粗魯的評論,到了第三天好像也比較能心平氣和的理解了。讓自己和評論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很有幫助的,讓您可以在回應的策略上進行研擬。這麼做可以確保您弄清楚自己的文章為何會收到期刊如此的決定。您才能將心境轉換為期刊僅是透過拒絕,讓作者修改文稿後再重投,自己才會真正地做出不同的處置。
讓我們來假設您的論文被大肆檢閱了一頓後,遭到拒稿。首先,記得一件事,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有過論文被拒絕的經驗,有85~90%的頂尖作者承認他們的作品曾被拒絕過。其次,讓自己有生氣和沮喪的空間,這都是人之常情。
第三,讓自己沉澱一、兩個禮拜後,重看那封審稿信件和信中的建議,並思考如何進行您的下一步。您在被拒稿後,有下列選項可供參考:(1)放棄該份原稿,(2)將原稿原封不動地遞交給另一家期刊,(3)修正原稿再遞交給另一家期刊,或(4)對期刊的決定表示異議或訴願,再試著重新投稿至拒稿的期刊;這些選擇各有優缺點,我們深入討論一下。
我應該放棄原稿嗎?
數十年前在物理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出版經驗告訴我們,有三分之一的作者不只捨棄原稿,連帶還會放棄該稿件背後的一整條研究基線。其實如果您的稿件首次投遞期刊後遭到拒絕,應該轉投其他期刊。如今,有大約85%的學者將遭拒的稿件投至另一家期刊。如果有三家以上的期刊拒絕了該稿件,這時才應該考慮放棄該稿件。
此外,有一名政治學教授近來跟我的一名學生說,他有一份稿件在出版前被拒絕了八次;要放棄稿件的主要原因是審稿委員對他的方法論、理論方法和論據提出嚴正的反駁。因此,經過深思熟慮後,問題無法輕易被解決時才放棄。或者,如果同儕審查員一致指出該稿件有某相同的問題。研究顯示,當原稿很糟時,同儕審查員的意見會趨於一致,但是如果原稿較佳時,審查意見較不一致。換句話說,如果您得到的審查意見有分歧,反而是好事。
我應該不改原稿就轉投其他期刊嗎?
有些學者堅稱,他們在被三家期刊拒絕之前,不會修改原稿。有一個作者是這麼說的:「只要編輯很明顯沒有興趣,我對審查委員說的話也不會太在意,因為即便某一個審查員強烈主張要將X改成Y,也一定會有另一位審查員會同樣強烈主張將Y改成X。」
作者應該要擔心的反而是一旦有編輯對您的原稿感興趣時,就要格外在意審查委員的評論意見。其實審稿的過程是非常主觀的,在人文學科中,這類作者會準備三份推薦信函,分別給不同的期刊,只要第一或第二家期刊退回了原稿,當天就能再寄出給另一家期刊。當這些作者收到了三次拒絕後,他們才會坐下來認真閱讀審查委員的評論意見,檢視這些意見是否有一致處,再藉此修改。有一篇研究顯示,大約一半遭拒的原稿寄給其他期刊時不會修改。
我應該修改原稿後再轉投至其他期刊嗎?
大多數作者遇到稿件遭拒時,會試著使用審查委員給的建議修改稿件,以利他們將改善後的稿件寄給下一家期刊。只要您不要花太多時間在修改上,並且只回覆您認同的批評內容,這一步會讓您把精力放在真正該注意的錯誤上。論文審查的目的在於提供您完整的論文改善建議,所以對於每項審查委員的建議要斟酌參考。雖然有四分之三的作者覺得同儕審查員的某些建議是基於一時興起、偏見或個人的偏好,但也有為數不少的作者覺得同儕審查的程序改善了他們的論文。
由此可見,同儕審查是主觀、偏頗充滿問題的程序,但是同儕審查肯定是個可以改善論文的程序,這是一把雙刃劍。然而編輯的角色,對於審查委員所作的審閱,在決定該怎麼處理被拒稿情形時尤其有幫助。
我應該將原稿重新投遞到更好的期刊嗎?
決定稿件重投的期刊同樣是個重要的決定。學生常會問我一個問題:「我應該將遭拒但已修改過的稿件投到比拒絕我論文的期刊更好或更差的期刊去呢?」
許多研究顯示,學者的傳統做法是將遭拒的稿件投到較不知名的期刊去,但是其他的研究顯示,許多學者將遭拒的稿件投到同等的期刊,甚至有些人投到更好的期刊去。我認為這取決於您對自己所做的修改的想法而定。如果您首次投稿時得到了優異的評論內容,不修改稿件就能大幅增強論文內容的話,您可能會想要挑一家同等級或次一級的期刊。
您的重投策略也需視您的初始投稿策略而定。有些作者一開始就投寄原稿到以拒稿聞名,但會給出有用審稿報告的艱難單學科期刊,這樣一來作者就可以用這些報告增進自己的原稿。如果這樣的程序使得稿件得以進入最初的高等期刊,是最好的結果,但是若沒這麼順利,作者會覺得第一期刊中審查委員的報告增加了他們進入第二選擇期刊的機會。而由於審查的主觀性,我很難給予建議上述做法是否是可行的策略。
單學科期刊的審查委員可能會對投稿至跨學科期刊的文章給予沒什麼幫助的建議。Robert Heinlein多年前提及:「除非有人買單並叫您修改原稿,不然不要重寫。」如果期刊不買單,為什麼要為了他們修改文章?不過,有實證指出,這種「從高處開始」的策略下,被高名望期刊拒絕的稿件有高比率會在別處出版。舉例來說,遭到《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拒絕的稿件中,有72%在其他期刊出版。
有一部分的作者一開始會先將原稿交給第二首選的期刊,如果未獲出版機會,卻得到了有用的審查報告,這能讓他們有更佳的修改結果,因而能將改善的稿件寄到更好的期刊去。結果是什麼?如果您修改原稿後,轉投至另一家期刊,您獲得出版的機率會增加。不少研究指出,至少20%已出版的文章先遭到其他期刊的拒稿。
有一份較舊的文獻指出,約1%已出版的文章在出版前遭到四家以上的期刊拒稿。圖書館學者Ann C. Weller對該研究的評論結語如下:「研究顯示,確實有不少的遭拒原稿最後成了出版文獻的一部分。」
我應該對拒稿決定提出抗議嗎?
有些時候就算給自己時間和空間,您仍會覺得審查委員和編輯的評論不甚合理。這種情況下,需要向期刊編輯申訴嗎?每個人有對強權說真話的權利,如果您想要行使該權利,儘管去做。
所有的編輯生涯中都會收到來自作者的斥責,炮轟他們的決定或審查委員的報告,所以您並不會是第一個或是最後一個。只是要確保您的抗議信是理性與彼此尊重的即可,畢竟在盛怒或是自己立場過於鮮明之下,難免有失公允,因此在寄出抗議信前,讓別人幫您潤飾看看吧!
另一方面,寫這種信其實不能改變事實。近來,有一名訪談員詢問了有大量出版作品的教員,他是否有抗議過期刊的決定,該作者簡短答了「有」。該訪談員接著詢問抗議有成功過嗎?作者依然簡短答了「沒」。期刊編輯當然清楚這程序有瑕疵,因此,編輯會覺得真正的問題出在期望程序沒有瑕疵的作者身上。儘管如此,最重要的是抗議的回報超小。
寫抗議信會花上您寶貴的時間,用這些時間您大可以將原稿寄給另一家更易接受的期刊。此外,如果您將抗議寄給期刊編輯,您可能會在未來寄送文章給該期刊時感到尷尬,這其實是所有投稿者都想要避免的事。
所幸,想要抗議的激情會隨著您投稿的經驗次數逐漸消減。您會明白到與其不斷對立,不如讓自己盡速地成功出版更多文章。因此,如果您想要抗議您的所投期刊的決定時,不如放下那股衝動,畢竟我們並不全然清楚期刊背後運作的全貌。
所以,保持沉默和無效的抗議是唯一的手段嗎?不,還有一個做法,如果您願意降尊紆貴,將稿件重投至同一家期刊,您可以在投稿信上提到您覺得上次收到的評論沒什麼幫助(unhelpful;就用這個字,不要用更強烈的字眼),因此這次如果可行的話,希望能由不同的審查委員經手。我不能說我大力推薦這樣的技巧,但是有些編輯會尊重這樣的要求。您絕對不該做的是堅持您認識那名不友善的審查委員,不要浪費時間在這上面。
我應該對拒稿決定提起訴願嗎?
有些大型的單學科期刊有正式的訴願程序,由獨立委員會執行。許多學者多年來建議更多的期刊設立更好的訴願程序,提供作者和審查委員有更多對話的機會,但是這樣的變革看來不會在短時間內發生。有一篇關於作者對《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訴願的研究發現,只有13%的訴願是成功的。就我看來,如果您轉戰另一家期刊,出版的機率還高些。
我應該要求額外的審查委員嗎?
您有時可以說服拒絕您原稿的編輯將稿件交給另一名審查委員。根據實證,只有最不挾帶情感的訴願能夠達成這個目的,而不是華而不實的言語。
例如,我的課上有一名教授描述他是如何讓期刊編輯改變決定,將拒稿的決定變成要求修改。他拿到編輯的負面決定和審查委員的報告時,他寫信給編輯,說明兩名審查委員都沒有關注他原稿中的內容,只針對文章中的方法論而已。該作者覺得他可以解決他們指出的方法論問題,因而寫信給編輯,要求說:「如果我照審查委員的建議修改原稿,貴期刊是否可以將原稿交給其他會評論文章內容的審查委員?」
編輯回應說,如果作者真的處理好第一名審查委員評論的問題,他會照作者要求的去做。該名教授修改了原稿,編輯同意方法論的問題獲得解決,將修改版寄給新的兩名審查委員。審查委員喜歡那篇文稿,稿件也獲得出版。這名作者的成功關鍵在於他自始至終保持一貫的高專業論調,他從沒辱罵審查委員、承認他們的疑慮非子虛無有,並且願意接受第二次的審查程序,耐心並友善、客觀的溝通過程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