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試著向博士研究生解釋,在博士班剛開始時做的文獻工作無法與真正最後遞交出來的論文裡的文獻工作相比較。我那時的解釋不夠清楚,我在此文章再補上一些資訊。在這跟大家推薦一本書,或許對文獻回顧會有幫助,書名是《Doing your literature review. Traditional and systematic techniques》,作者是Jesson、Matheson、Lacey(Sage 2011)。
Jesson與她的同事指出文獻回顧有兩種基本型式,傳統式和系統式,有鑒於他們用了「回顧」一詞,所以這裡我也會照用。我將他們要說的改寫成下面的內容,這些詮釋是屬於我個人的,而非他們的。
系統式回顧(Systematic review)
有時候也會叫作實證回顧(evidence-based review),應用了研究「品質」的測量,作為篩選標準,評估應該保留和刪去的字句。
根據Jesson等的說法,系統式回顧的研究階級通常將隨機對照試驗和後設分析置於頂端,接著才是其他的量化研究,比如世代研究和調查,再接著,是各種質性研究。但這類質性研究一般在系統式回顧中都會省略不提,當然也還是有例外。
這種決定哪些研究位處品質階層上位的方法,當然極具爭議,且還有許多已出版的文章為此爭論,但我不打算在這些爭論上著墨太多,我們只需要了解系統式回顧是文獻回顧的方法之一。
傳統式回顧(Traditional Review)
通常是基於個人對所選材料的批判性評估,同時也有多種不同的目的。Jesson等學者提供了傳統式回顧的五個不同變化型,這些變化型其實息息相關,互有重疊。不過,五個變化型的目的和過程依然有可供辨別的差異。
傳統式回顧的五個類型如下:
(1) 概念性回顧(Conceptual Review)
此回顧法不僅可以綜合統整文獻並加上批判性的評估,還能檢視某議題現行被解讀的方式。概念性回顧也有些會檢視如何研究該議題的方法、見解如何產生;因此,概念性回顧的目的是對該議題產生更佳的理解。
(2) 最新技術回顧(State-of the-art Review)
此方法根據研究史,檢視該研究領域最新的貢獻。尤其在回顧時,會特別聚焦於搜尋趨勢、合作協議、爭論等議題;此種回顧方法是期刊編輯定期會寫出來的方法,目的是為確定該期刊的定位,確立未來的方向。
(3) 專家回顧(Expert Review)
專家回顧與最新技術回顧相似,但是改由該領域的資深人士進行,這種方法也會深深受到這些人士自身的興趣和貢獻經歷所影響;專家回顧是學術團體主席呈現給研討會與會者的回顧方法。
(4) 範域文獻回顧(Scoping Review)
範域文獻回顧是為了建立未來研究的排程,記錄某主題下已知的內容,接著專注在研究缺口、利基、爭議、空白和盲點上。此種回顧方法是博士班或研究標案的開頭經常進行的方法,目的是定位新的研究計畫,同時也整理了關鍵概念、問題、理論,以修正研究問題或證明所採用的方法是合理正當的。
(5) 傳統式回顧(Traditional Review)
此回顧法是在研究完成後,在人文社會科學論文或期刊文章或書籍的最終稿中會出現的回顧方法。此回顧法與範域文獻回顧類似,但其論點不是為了創造研究計畫的立足空間,而是定位已完成的研究。
從本質上來看,讀者得到的是已知資訊加上該研究新完成的數據,也就是該研究的貢獻。文獻的用意是定位貢獻,告訴讀者先前不知道的某資訊,也告知該資訊又為何重要。
有些原本在初始範疇領域文獻內的文字和主題會被省略掉,改為強調其他的事情,讓新舊研究間的連結性、連續性、相似和差異變得更明確。
因此,(4)的範域文獻回顧和(5)的傳統式回顧並不一樣,他們有不同的目的,一個方法是證明研究有執行的價值,另一個是定位已完成的研究在該領域內的貢獻。
這些差異有個明顯的意涵,那就是您不能將自己做過的文獻回顧一股腦地倒進論文內文中。在寫論文時,必須要研讀更多的文獻,而這需要從一開始就進行某種修正;文獻回顧的目的不單單是因為您自開始至今讀了更多的文獻,更是因為其中的論點有些許不同。
有些人會剪下、貼上提案時的文獻回顧內容,放到最終的論文稿中,在寫結果時使用這些提案時的內容作為骨架是可行的。
然而,投稿前務必修改這些內容,不然可是要承擔一些後果的。身為作者,若是未能察覺到一開始的範域文獻和完稿後的傳統式文獻工作間的差異,常常會造成審閱者要求作者增加內容或重寫的局面。這是我們所不願見到的,不管是博士研究生或指導教授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