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研究中,我們往往會發現某些對自己的研究極為重要的關鍵概念缺乏直接、對等的英文詞彙或術語。在這類的情況下,研究者應該保留該術語的外語,並以斜體字呈現。
舉例而言,英語中沒有一個詞彙能夠完整地呈現出俄文單字toska的實際涵義。若是從最深刻、痛苦的角度來看,toska代表著一般在缺乏任何具體原因的情況下,於精神層面上所經驗的巨大痛苦。而從較為不病態的程度而言,它意味著靈魂上的隱隱作痛,一種對無所嚮往的渴望、赢弱的苦思、模糊的躁動及精神上的痛苦與嚮往。在特定的情境脈絡下,toska可能是某些人對某種特定事物的渴望,例如懷舊、相思等。而在最低的層次上,它則形成倦怠感與無趣感(Nabokov XXXIV)。
以上僅是一個示範,也就是介紹了關鍵術語後,您可以向讀者解釋該術語的涵義,以及它與讀者所熟悉的相似術語之間的同異處。在沒有事先解釋的情況下使用讀者較為熟悉的詞彙,例如,用anguish(苦悶、痛苦)代替toska,則會被視為曲解toska,因為anguish並不包含toska其他層級的涵義。
常用的外語單詞
美式英語中有許多常用的外來單詞、縮寫及短語,例如ad hoc(拉丁語,意指特設的、臨時的、即席的)、cliché(法語,意指陳腔濫調)、concerto(義大利語,意指協奏曲)、genre(法語,意指藝術創作的類型)、sic(拉丁語,意即「原文如此」,通常用於表示所引用的句子中不正確或不常用的拼寫、短語或標點文法是原文就有,而非引述者誤植)、versus(拉丁語,意即對抗,與…相對)等。
這些常用的單詞可在字典中找到,並被視為英語的一部分。這些單詞一般無需翻譯,因為已被合理收錄。但若是作者以創新或不尋常的方式使用它們,作者就必須為其提供更多的情境脈絡,才能向讀者做進一步的解釋。
完全以非英語語言進行引述
若您是引用整句的句子,則不必將非英語單詞以斜體呈現。舉例:
Wisława Szymborska曾寫道:「Tyle o sobie wiemy, na ile nas sprawdzono。」
當您認為讀者對該語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時,或者若您決定讓讀者藉由閱讀與欣賞原始文本中受益時,可考慮保留整句未翻譯的句子。另一方面,若該句子在原文中極為著名,但被翻成英語後讀者反而無從辨識,則也可以使用全數保留的策略。但如果您的寫作領域並沒有以上條件,可以使用以下表達方式:
Wisława Szymborska曾寫道:「Tyle o sobie wiemy, na ile nas sprawdzono。」 (We know ourselves only as far as we’ve been tested.)(我們對自身的理解程度僅限於自己所經歷的試煉。)
某些您使用的文本,可能本身就已經包含非英語的特定格式。在下面的例子中,部分的引述以斜體呈現,在您的引述中應保留其原始格式。
Gloria Anzaldúa switch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when she talks about her childhood: “En boca cerrada no entran moscas. ‘Flies don’t enter a closed mouth’ is a saying I kept hearing when I was a child.” (格洛麗亞.安札杜爾(Gloria Anzaldúa)在談到自己的童年時,會在兩種語言之間切換:『En boca cerrada no entran moscas.「言多必失」是我小時候一直聽到的一句諺語。』
在此一引述中,Anzaldúa提供了她小時候聽到的諺語的英語翻譯。請留意她保留了該西班牙語諺語的原文,正如她所聽到的和寫出來的一樣,並以斜體呈現。她還提供了諺語的翻譯,以使本來可能不懂西班牙語的讀者可以理解。
綜上所述,在學術文章中引述非英語的外語詞彙與短語時,應保留原始的外語,以斜體呈現(若為整句為翻譯的原文則不需斜體),並視情況決定是否提供翻譯以協助讀者進一步理解其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