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我覺得自己在論文裡寫太多文獻回顧,恐怕會大幅超出篇幅限制。請問文獻回顧寫太長是不是真的不合乎期刊要求?
-最近一位研究生在聽完我的演講後所問的問題
答覆:
文獻回顧寫太多的確是一個問題。
當然,您一定得要回顧文獻。您得要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在某個領域裡,並且指出理論依據(文獻)以及您對這個領域的貢獻。
換句話說,您得要把文獻回顧當成一磚一瓦構築研究工作的建材,而不是從零開始打基礎。您得要用文獻回顧來定義專門的術語,為研究設計尋找適用的概念架構以及詮釋所取得的數據。
因此,您得要廣泛閱讀來找出與研究有關的文獻。這些都不是不費功夫就能得知的。您得要去發掘既有的文獻,然後對這個領域的進展有一點基本概念之後找出裡面的關鍵人物。接下來,您就可以縮小搜尋與閱讀的範圍,專注與自己的研究有直接關聯的文獻上。
如果把文獻回顧這項工作當成是去圖書館或許會比較好理解。首先,您得要先搞清楚要找的書在第幾排。簡單瀏覽過那裏的書之後(這意味著拿起其中幾本書,讀上幾段來決定它們的實用性),把注意力集中在與自己的研究主題有直接關聯的那幾層書架上。接下來就是仔細研讀這些架子上的書。
不過,這些書或許有幾本是超出您的需求範圍。其中,有些書可能與別的論點有所重疊,而有些則是在廣泛閱讀文獻之後,發現自己並不認同或不需要它們的論點。這樣說,您應該就知道文獻回顧代表什麼了:讀的往往比實際上用的多上許多。事實上,每次您開始研究一個新問題都得要先對相關領域有廣泛的認識,這樣才能決定哪些東西跟研究有關連。
不過,這篇電子報實際上是要講接下來要做的文字工作。
文獻太過冗長
在幾乎所有的情況下,寫太多文獻回顧都是因為作者在篩選時不夠果斷。他們認為,因為自己讀了整個書架的書,所以每一本文獻回顧都要寫到。這些人覺得有必要窮盡所知,把手上所有的資料都在文獻回顧一個章節裡講完。所以,他們鉅細靡錫,什麼都塞進來。
這樣不行。這種做法只會使得文獻回顧的篇幅變得超長。
太長的文獻回顧讀起來真的是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這樣會消耗掉很多用在其他地方效果會更好的詞彙。撰寫文獻回顧的重點在於決定哪些要寫進來,哪些要捨棄掉。您的目的不是把所有跟X或Y有關的知識都塞給讀者。您的目的只是告訴讀者哪些文獻跟您的研究有關,如此而已。
選擇相關性最高的學術文獻
因為很重要,所以再說一遍:撰寫文獻回顧代表您得從手上所有可用的文獻中做出明智的抉擇。您只能選出相關性最高的,也就是說您得專注在以下四件事:
1. 捨棄部分文獻:雖然您每篇都有讀過而且還做了筆記,但其中有些就是不適合引用。這也就是說,您得制定出一套篩選標準。系統性文獻回顧總是開宗明義就列出篩選的標準與程序,而其他形式的文獻回顧雖然也有做篩選,但往往不會點明所用的標準。無論您的文獻回顧是哪種,最好還是仔細想想您是依什麼憑據收錄和排除文獻,並且把理由寫下來。
2. 制訂主題與次主題:您得依方法論、結果、論點、時間、地點之類的標準把文獻歸類分組。在您所訂的每一個主題之下,還可以再細分為數個次主題。您不妨將制定主題想像成把書本分堆擺放。圖書館現在清空了,所以您可以給每一個主題分派一張大桌子,然後在桌上把不同次主題的書各自堆成一堆。
3. 避免寫流水帳:敘述自己所制定的主題與次主題時,沒有必要仔細一個一個說明X做了什麼、Y說了什麼。主題與次主題就像是標題,您只要讓它們與研究能扯上邊就可以了。想像您正在向某人介紹圖書館裡那些大桌子,您不用拿起每一個次主題裡的每本書一一介紹。您須要做的是先介紹每張大桌子的主題以及這個主題與您的研究有什麼關聯。然後您指出桌上有哪些次主題,而這些次主題又各自對您的研究有什麼貢獻。您可以一邊說,一邊時不時拿起一本書在對方面前晃一下。不過,唯有在某本書與您的研究有核心關聯時,您才會把它捧在手心,甚至打開書歸結它的內容或引述幾段話。您很清楚書堆中有些書被忽略不提,畢竟不可能每一本都討論。
4. 文獻有些仔細說明,有些可草草帶過:某些主題有一些相關文獻一定要提及,但這些文獻與您在做的研究沒有太大關聯。這時您分配給這些文獻的篇幅當然就不能像與研究有核心關聯的文獻那麼多。記住,與您最相關的文獻分配到的篇幅要最長。
總結
最後還有一件要注意的是:學術論文的文獻回顧工作通常比專書的文獻回顧更重要,而期刊和單章作者通常沒有太多篇幅能分配給文獻回顧,除非文獻回顧剛好就是他們的寫作重點。專注在上述四件事之餘,請務必配合您的寫作性質來做調整。
當然,若時間有限,您也可以上傳論文稿件,讓我們專業的英文編修師為您檢查和修飾論文、精簡句子、修正文法和選字問題以及重整稿件來符合目標期刊格式!
總而言之,如果您發現文獻回顧寫得太多,請回頭檢討一下自己在篩選上所下的功夫,這樣往往可以精簡不少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