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老師在指導英文寫作時,均建議學生盡量使用主動語態,因為主動語態強調一個句子的主詞,反觀被動語態通常將主詞放在句尾或省略主詞,容易導致語意不清。此外,主動語態較簡潔有力,被動語態則容易需要較多文字。然而,寫作時不需完全避免被動語態。
本文將簡單介紹被動語態的使用與應避免使用被動語態的時機。
建議使用被動語態的情境
1. 不知道主詞或主詞不重要時
例句:The necklace was stolen last night.
由於偷項鍊的小偷身分不明,因此上述例句適合使用被動語態。如果作者要強調的不是主詞,也可以使用被動語態來強調“項鍊被偷”這件事。
2. 陳述事實或通則
例句:It i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上述例句強調的是“施比受更有福”這件事,誰施誰受都不重要,因此適合使用被動語態。原則上,陳述一件事實或通則時,均可使用被動語態。
3. 科學研究報告(尤其是與材料、方法相關的章節)
例句:The salt was dissolved in the solution.
學術文章通常建議使用主動語態,不過在撰寫材料與方法時可以考慮使用被動語態,一來可以避免使用 “I、We” 等第一人稱,二來可以將重點放在研究過程而非完成研究的人員。
4. 不希望透露主詞
例句:The vehicle was somehow damaged without anyone knowing.
這類用法常見於小說——作者可能為了隱藏主詞而刻意使用被動語態。
5. 希望強調受詞
例句:The sculpture created by the artist received wide acclaim.
上述例句可以使用主動語態表示(The artist created a sculpture that received wide acclaim),但使用主動語態會把重點放在創作雕像的藝術家。如果作者希望強調雕像,則可以使用被動語態讓句子著重在受詞(雕像)。
學術文章中應避免使用被動語態;有些作者習慣在文章中以 “a theory was proposed” 等被動語態來討論過去文獻提出的觀點,但過多的被動語態容易混淆讀者。
本文建議撰寫文獻回顧時,可以直接用“某某某proposed that…”等文句來強化論述。如果句子本身沒有主詞,英文寫作有時可以加上主詞來將被動語態轉換為主動語態(如下方例句加上 “the government” 這個主詞)。
例如:
被動語態:The new law was passed.
主動語態:The government passed the new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