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研究者和學術寫作者都必須要試著去改善不完善的文章。不良的文章也可以透過同僚、朋友或指導教授的審閱,來給予修改的建議。
為避免自己文章的錯誤被讀者或審閱者糾正出來,在發表前,身為作者的我們就必須卯足全力先自行仔細找碴,必盡快修正內文中不明確或錯誤的部分。
如果是一篇一次性的研究文章,建議可以先把問題列檔,留待日後重新考慮。但若是為較大的研究計畫,比如重新查閱一年前製作的所有書籍目錄頁,或是兩年或更久以前設計的博士論文結構,這些代表可能會有許多文章或章節需要修正。所以,千萬不可屈就於差強人意的初稿,這不但會大幅降低您的研究效益,還會阻礙整體長期研究專案的完成。
在這裡提供我最常用的七種策略,對我在校正修改論文上有很大的助益,希望對您也有所幫助。
1. 做好一件事
許多寫作問題的來源在於有限的字數中有太多內容,讓文字暴衝超過期刊字數限制,讓讀者抓不到重點,閱讀起來非常混亂辛苦,這點正是審查者最喜歡批判的地方。面對這樣的狀況,審查者心中不免OS「這到底是在提倡X,還是在試著做Y?」只要研究擁有穩健的立論基礎,作者則應試著讓主題簡單,讓內容更清楚;但也不要因此把一篇研究切成好幾份,分成多篇期刊發表。
2. 簡化結構
所有的社會科學文章都應該在八千字以下,大多的書中章節也差不多,最多不超過一萬字。考量到讀者的注意力持續度,應在每兩千字左右就置入一個副標題,全文也就是總共四到五個副標題而已。這些副標題應該是第一階的同級副標題;最好也要把文字分成相似大小的區塊,讓讀者較能預期內容長度,保有一致的節奏。如果您有兩到三階的副標題,請試著加以簡化。
在其他領域中,限制字數更少,例如醫學期刊的文章不得超過三千字,因此副標題的數量要縮減更多。每一小節的標題要言之有物,理想狀態下,應該要給予讀者合理排列過的敘述提示,比如講述您做了什麼、發現了什麼。您也可以在小結論的那一節下個適合的小標。許多結構有問題和難以理解的文字會發生,是因為使用了編輯軟體,因而造成多層次的標題架構,這很容易造成文字成果的分析過度破碎。
寫得好的期刊文章只會呈現立場明確、堅定的主張,開宗明義展現主題的內容。典型的學術文章大都會包含五段提供介紹性和結論性的評論,五段用來建立一般性人文的背景,五段講述分析基礎的理論,五段描述數據收集的方法。分析或結果會在三個包含五個段落的章節中,分別描述三個支持主題的主張。研究的意涵會有五個段落概述。
以上這些數字只是提供個大概的情況,不是絕對的規則,但是知曉學術相關的知識,會讓您能夠以相近的比例表達出自己的研究。
3. 一次到位
不斷重複內容很容易摧毀讀者的耐心,因此,避免將重要的論點分解成小段落分散在文件中。如果您現有的結構讓您不得不重複內容,請將架構重新安排以解決此問題。
簡單、塊狀的結構通常是最好的。複雜的結構,加上頻繁反複提及的論點,容易顯得惱人和雜亂。提出論點中的微小差異,您可能會自我感覺良好的感到主題有在推進,交織穿插論點間的連接,但對讀者而言只是重複的字句,所以,一個論點提一次就好,一次就要到位。
4. 段落重新規劃
這個技巧可以真正幫您理解現有的文章或章節草稿裡已經取得的結果。我們也提過稱為「反面大綱(reverse outlining)」的類似技巧,核心的概念是由已完成的文字開始,再一段段撰寫詳細內容的結構,檢視全文的綱要,您應該可以發現稿件的第二種或更多編排順序,除非您是個天才寫手,不然重新來回架構文稿好幾次是不可避免的。
5. 更清楚地呈現動機
讓讀者更清楚知道研究是為了什麼而做,這個主題的亮點在哪裡,結果又是如何對應到研究問題。研究者與自己的主題朝夕相處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常會忘掉自己開始的原因,為什麼要這樣做研究,以及研究的發現對廣大的受眾有什麼重要性。如果文稿無法成功或有問題,通常是作者太詳盡地描述其發現,陷入忘記研究初衷的窘境;因此一定要適時提醒自己寫作過程中要強調的研究動機。
6. 強化論點象徵
在研究層面,每一段落有所謂的「象徵」,可支撐提出的主題,可能是文獻引用、支持性引用、實證證據或以圖表呈現的系統性數據。在引用引文或實證時,值得問自己該文獻搜尋和所呈現的內容是否真的有說服力。我們可以試圖增加參考文獻、呈現系統化、再次全面性搜尋實證且更有系統的資料,或是更新過時的文獻。
研究者常在研究的初期進行文獻搜尋,但那個時候往往對自己的主題只有淺薄的理解,但經過一段時間,在投稿前忽略了要把文獻「完善」,所以記得要趁自己對識別相關材料的能力還不錯的時候去補足文獻。
7. 改善數據和呈現
這策略包含兩層面。首先,整體看來,設計以一致的理論貫徹全文、並以良好的準則呈現方法章節是很重要的。其次,從各圖表的層面來看,要確保您提供完整、清確的標示,明確指出呈現的內容,讓讀者能容易看懂數據要呈現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