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請問該如何為自己的研究寫出初稿嗎?又應該怎麼修改初稿?
- 某大學的副教授
完成學術寫作的方法有很多,也有很多方式可以參考。不論是在網路上或是朋友推薦學術寫作「這麼做」、「必做」、「絕對不要做的事」等說法,至於作者遵照這些建議執行後是否都有一定的成效,我想這還是見人見智。
自由寫作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我認為學術寫作者需要發展不同的策略和資源,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依照時機和任務採用不同作法。任何工具都有其適用目的,學術寫作策略也不能一招打天下。
各種策略都應適得其所,我們也不斷的在學習和修正,終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策略,即使需要一些時間建立學術寫作策略,也是值得的。
我在此提供我個人撰寫草稿的策略,供大家參考。
計劃
我通常會從簡短的摘要或延伸大綱開始寫起,從中釐清要呈現給讀者的基礎論點,這有點像草稿的引導方向,這個策略對大多數人都適用,學會這項策略,下一步就能開始擬草稿。
草稿:為作者而寫,就是為自己而寫
我認為初稿是為自己而寫的。雖然我知道原稿的目標讀者的屬性,我將自己視為初稿的讀者,又或者假設是共同寫作的話,把自己當成團隊本身是最初的讀者群。正因為我是自己的讀者,我可以盡情發揮,讓雜亂無章的草稿能順利被理出頭緒。另外,由於現在已經全面電子化,就算事後需要修正,要改掉寫下的東西也沒關係。此時此刻,只需要清楚地陳述論點,處理好大部分的內容,大致上有個正確的順序就行了。
這也就是說,在此階段中,我尚未有良好的文章前言,而且還留下許多的文句的引路路標。
可是不用擔心重複的用字,也不會刻意尋找正確的描述方式,還常常會大量連結前文、開啟下文,以保持行文方向和流暢,這就是我維持行文脈絡的方式。因為我常常利用短短的時間寫作,這種方式能讓我不致迷失方向,因此初稿的完成速度通常很快。
我在快速完成草稿時有些習慣,濫用強調修飾語,如「clearly this means…」,就算內容其實根本不明確,我也明白這些東西在日後檢視時必須要刪除。然而,這些看似不著邊際的添加物只是一個輔助的過程,真正重要的是把草稿寫完。
不過,我有時候會在這個早期階段硺磨前言和標題,這樣做能幫助釐清真正想說的概念,找到切入的角度。這樣做雖然會拖慢初稿的生成,但是清楚明確的初稿,對我後續開始撰寫期刊論文的幫助很大,寫起來也較為順暢,這是比較適合我的方式。但是若要寫較長的文章,比如書藉,我的主要考量則會是維持論點和章節間流暢性。
也就是說,針對不同的初稿形式,會進行不同的活動。重點是,所做的活動適合自己的寫作習慣,能讓寫出來的東西方便日後修改。
擱置沉澱
下個階段對我來說,會花上更多的時間,因為這比把自己當成讀者擬草稿的階段需要更大量的關注和反思。
二稿:修改草稿,為讀者而寫
待初稿內容底定,我接著會將重點放回到讀者的需求。寫作過程中一直詢問自己:這裡讀者會想要我怎麼說?他們會期待達到什麼樣的規範?這一段、這一句、這一節的表達方式能否傳達概念給讀者?
在二稿階段時,我會特別著重在結構和論點,去蕪存菁,僅留下適當的文句路標,引導讀者進入文章重點。移除對主張沒有幫助的無關字詞,刪除偏離主旨的部分,然後找出遺漏的部分再補進去。
如果初稿中沒有寫下前言或結論的話,我通常會在這個階段寫出來,讀者絲毫不會察覺前言和結論是事後補上的。我也會將寫出來的文章整理乾淨,讓行文流暢帶有特定「語調」,以補足快速寫作時可能未顧及的部分。
擱置沉澱
三稿:修改二稿,為出版而寫
接下來的這個階段,我關注的重點多放在如何引人入勝,令讀者持續對內容感興趣。在這個階段中,保持讀者興趣才是主要考量,但也必須將結構和論點重新檢視,有些時候,小錯誤是需要經過一些時間才能發現並改正的。正因如此,我仍然會注重基本的面向和流暢性。
而本階段中,極度希望讓自己的文章得以出版,希望文章變得更好。
在此,要思考的不再只是我能不能真的提早通曉審稿委員可能提出的面向,還必須關注論點和整體寫作上的品質。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網路上的潛在讀者對我的文章感興趣?怎麼樣讓文章有所貢獻,讓人想要引用?怎麼做才能有夠強勁的立論和寫作架構,讓文章能歷久不衰?
在我一開始制定計畫時,已把這樣的想法放在心裡,現在正是檢視是否有達到初衷目標的時機,如果沒有達標,就需要讓它達標。
三稿階段有部分的關注放在偵測錯誤上,但它另外的目的是讓文章盡可能地優美,這時可能就會在一兩句描述、前言、結論上,花上好幾個小時,提出重點讓讀者能對文章內容有深刻的印象一直是我的首要考量。
擱置沉澱
把文章放著不管一段時間後,再回來修正或再進行一次三稿階段!
如我先前所提到的,這種擬稿策略不是僵化的祕訣,不是非做不可的訣竅,而僅僅是個方法而已,藉由切換讀者視角─「計劃」、「為自己而寫」、「為目標讀者而寫」、「為出版而寫」─的方式,完成文章內容;您不妨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