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面對無法跳脫無止盡的修改論文,是個窘境!每當我開始修改文章中的英文,反而引發更多的問題,然後又不斷質疑自己的答案。可以告訴我您們是如何修改寫作的嗎?」
修改的過程分為兩階段。在進行其他修改之前,我們必須先處理某個層面的問題。在按順序完成這些修改階段之前,我們要先確定對自己所寫的內容。這個最初步的階段對我來說是困難的。
第二階段則較有趣,因為在此階段中自己已經知道想要分享什麼訊息,只是要針對這些東西去做修改。
其中比較困難的是要決定某樣訊息是否值得分享,以及該訊息是否能夠被修改為可發表的形式。因為這樣的決定無關寫作技巧,而是關係到自我懷疑。
我的許多自我懷疑的問題應該都與您們的差不多:這是不是有趣的?我說的是不是正確的?其他人是不是有寫過更好的版本?我是否會在無意間冒犯到誰?會不會在沒必要的情況下將問題複雜化了?是否自我矛盾?
因此,接下來希望談的是回答這些早期問題的過程,這樣的回答讓我能對自己的寫作做出初步的貢獻。為了達到可以直接進行必要修改的程度,在草稿方面,需要進行三方面的評估:相關性(relevance)、連貫性(coherence)、可管理性(manageability)。
相關性的評估
第一個要做的決定是,我是不是有想要分享某件事情。
雖然草稿檔案夾裡放了許多需要被寫多於需要被閱讀的東西,但要決定是否要將某些東西發表在電子報上,必須考慮這個主題與預期讀者之間的相關是否夠高。比如現在這個狀況,因為電子報的重點是要回答關於文章修改的問題,因此我認為我的個人經驗是有關的,且值得被寫出來也確定這些反省是重要並與主題有關的。
及早做出這個決定,就能避免因為對自己的寫作不確定,而導致低效率。
連貫性的評估
一旦我確定了我想要針對某個主題繼續寫下去,我需要評估的是連貫性。而要達到此目的,我會使用條列式大綱來檢視我的文章架構。雖然這樣的方法與長篇文章相比,在短篇文章的效用較不高,但仍不失為一種方法。
確認每個段落的基本重點能讓我確定是否仍與主題保持一致性,並檢視每個段落是否都有各自的貢獻。
可管理性的評估
最後,我認為建立可操作的路徑來完成文章是很有價值的。
當然,要決定必須進行多少修正是困難的,因為所謂的「完成」並非客觀的狀態。因為修改工作非常有可能變成自己不斷持續的活動,因此要先訂定清楚的計畫。這樣的計畫不一定會影響後期的編修(通常在後期編修中反而可能會做比一些預料外的修改),但至少預先的計畫是可以減少落入永無止盡的修改。越多的修改反而會導致越少的效益,因此建議根據修改的優先順序,與有限的時間制定清楚的計畫。
總的來說,這三種評估方法是提供了管理自己不滿情緒的有意義方法。初期的寫作工作經常讓人感到沮喪,這並不稀奇。因此,有一個具體方法來擺脫這種感覺是很重要的。知道其他人也同樣在掙扎可能會有所幫助,但僅僅是這樣並不會增進您的文章品質。
要改善寫作,需要先疏通這些負面的方法。藉由問自己這些問題,我試著刻意對自己嚴格,但卻不屈服於因為自己的盲目努力所造成的消極情緒。這裡需要一些原則:當面對別人對我文章的評論時,我對於所出現的想法會較具批判性(嚴謹看待別人的評論)。換句話說,不能只是不停的找出新的問題。
一旦完成了上述這些評估,接著便需要進行實際上的修改,這也是我喜歡的部分。弄清楚一個句子(或段落)的功能是什麼,以及透過這個句子(或段落)可以獲得甚麼,是有很趣的。
雖然我經常對自己想要寫的東西缺乏自信,但有時也會對於自己有能力讓句子和段落表達出想說的東西,而感到快樂。未來有機會再透過電子報中更詳細說明句子和段落的修改。而本篇文章所述的過程對我是有幫助的,也希望對您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