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論文是要寫很多篇比較好還是以質制量?研究的質和量到底應該以何者為重?」
-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回答︰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質量」和「數量」的重要之處,然後再來討論如何在兩者間作權衡。
數量
數量重要之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數量代表您的研究確實有成果而且有穩定的產出
舉例而言,假如某人過去四年來每年都發表四篇論文,這大致上就代表該名學者每年的產能。反之,要是某人的研究產出很不規律,比如說好幾年都提不出一篇論文,恐怕就會引人質疑了。所以,論文寫得多就是在告訴別人您仍很活躍。
- 數量關乎您在學界的影響力
雖然論文多不多跟論文好不好沒有直接關係,但已經有研究指出論文的篇數跟一個學者在自己領域內的影響力高度相關。
這有可能是因為︰(1)論文寫得多會增加您在自身領域的能見度和被引用的次數;(2)您愈成功就愈有機會取得資源,比如說計畫的補助金或獎金之類的,然後您又能寫出更多的論文;(3)論文寫多了文筆會變好,然後您就能寫出更多更好的論文;這些都是善的循環。
- 很多評量研究人員學術成就的指標會把數量納入考量
在某些情況下,研究人員的學術成就是用各種各樣的指標來作評估,而這些指標往往會包括諸如論文篇數與被引用次數之類的項目。雖然這種做法並不完美,但通常都是這樣來評鑑研究人員的,因為如此一來作評鑑工作的人可以不須要去詳閱被評鑑者所發表的每一篇文章。
某些網站,例如Google Scholar,也以被引用次數作為論文排名的指標。
質量
質量重要之處則是以下兩點︰
- 質量代表您有能力做好研究
要在一流的期刊或會議上發表論文往往是非常不容易的。舉例而言,有些研討會中論文成功獲得刊登的比例往往只有5%,甚至更低,也就是說一千篇投稿的論文裡只有五十篇會被刊登。所以,如果您有本事在頂級的期刊或研討會上發表論文,那就表示您在自己的領域算是頂尖人才了。
反之,如果您只在不怎麼樣或者聽都沒聽過的期刊或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只您研究成果的質量會受質疑,連您作研究的能力都會受質疑。編纂個人學術履歷的時候,在默默無聞的期刊或會議上發表論文甚至可以算作是扣分的負面經歷。
- 質量也跟您在學界的影響力相關
在頂級的期刊或會議上發表的論文能見度較高,當然也就比較有機會被其他學者引用。相反的,發表在比較小或沒人知道的期刊或會議上的論文很有可能根本沒人會去引用。
兩相權衡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得到最佳結果呢?
依我之見,數量和質量都很重要。對於年輕資淺的學者而言,多寫幾篇論文打響名號並且讓個人學術履歷看起來更充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尤其在爭取補助與求取學位時更是如此。
雖然如此,手上有幾篇優質的論文也是有必要的。在一流的期刊或會議上發表寥寥幾篇論文的價值,遠勝過在不怎麼樣的期刊或會議上發表一大堆論文。比方說,讓KDD或ICDM刊登幾篇您的文章比在比較小的會議上發表5~10篇論文都還有效。然而,過度重質不重量也會有風險。萬一您投的稿沒被接受的話,您的學術產出會變得非常低。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依照下列原則來取得平衡︰(1)每隔一段時間就全力寫出幾篇非常優質的論文並且爭取在一流的期刊或會議上發表,然後(2)也不時投稿給一些標準比較寬鬆的期刊或會議並獲得刊登,以增加整體的產出。
您應該要學會評估哪些專案適合投稿給一流的期刊或會議,哪些則不行。評斷的標準通常是研究成果的價值,或者研究成果是否必須搶先發表(尤其是競爭激烈的研究主題),據此決定該投稿給高標準的期刊或會議,還是標準沒那麼嚴的對象。
無論如何,論文至少要能守住最低底線的質量標準。
發表很差或很弱的論文對您的學術履歷會有負面影響,甚至還會損傷您的形象。所以,即使要增加數量也該維持住最底限的質量標準。
您可以考慮給自己所有的論文統一設出一條最低的質量底線,比方說至少要能夠讓一些知名的期刊或出版社接受,比如ACM、IEEE、Springer、Elsevier等等,同時也要能列入某些知名索引,比如DBLP。從您的角度來看上述這些或許根本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您當然可以視手上專案的潛力不時把砲口瞄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