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投稿至期刊卻遇到審閱者彼此意見相左的情況。我該怎麼辦?」
- 學術寫作課的學生
回答:
您已經投稿至期刊,也已收到審閱者的意見。但當您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打開檔案時,卻發現審閱者彼此之間的意見互相衝突。這樣的情況似乎對您完全沒有幫助。
我們都了解,審閱者的意見不會總是一致。但有時候,他們會有較嚴重的意見分歧,甚至抱持截然相反的意見,但期刊編輯通常會建議您應該採取哪位審閱者的意見。
審閱者意見分歧的狀況並不常發生,一旦發生卻會引發兩種截然不同的評論。講白了,審閱者也只是按照他們的想法來評論,再送回給期刊編輯。身為作者的您,一定會相當納悶應該怎麼做,如果採用了其中一組建議,則會走向與另一組建議完全相反的方向,您不可能同時採納兩種建議。因此,您選擇了其中一種,修改了稿件再送回給審閱者,卻無法使雙方都滿意。
我有個學生就是遇到這樣的狀況。
幾個月前,他投稿了,在論文中使用了較不正統的敘事結構來進行申論。他知道,可能會有其中一個或同時兩個審閱者反對他的論述或敘事結構,也已準備好可能會收到充滿疑問甚至懷有敵意的回覆。當然他希望最理想的狀況是他的學術貢獻可以在不被批判的情況下被接受,他所面臨的情況也可能是您在提出挑戰時必須預料到的。
不出所料地,兩位審閱者的意見大相逕庭。期刊編輯將兩種意見都寄給這位同學,這位同學便來問我該如何回應這兩種極端不同的審查意見。
其中一方審閱者很清楚地了解這位同學想說的是什麼。他們將該論文描述為近乎完美,但建議作者使用更強烈的緒論來說明為什麼他要挑戰這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概念,並將結論做更多延伸,重述一次應該重新考慮該議題的重要性。
換言之,他們希望作者可以在「So what」和「What should we do now」的這兩個面向上有更多著墨,而我也認為這樣的評論蠻公平的。
但是,另一方審閱者就完全沒有掌握到該論文要表達的。他們建議作者必須進行大幅修改,並在各方面都增加更多論述,包括研究方法、文獻、分析等等。他們期待作者使用IMRAD結構(Introduction, Methods, Report and Discuss)並以實證報告的形式來撰寫。事實上,這樣的評論內容正是這位同學所預期的,且正代表了他想挑戰的思維。
不意外地,我建議他跟隨第一位審閱者的意見。
然而,第二位審閱者的評論仍然是有幫助的。雖然我們沒有針對他們的建議做任何修改,我們可以根據他們認為有問題的點來反思自己是否有其他方法來澄清自己的主張,解釋為什麼要使用這個特殊的架構來寫這個特別的題目。
我們會把這些都放入給期刊編輯的回覆中。如果編輯決定要將修改後的稿件寄給原本的審閱者,那麼審閱者便會看到回覆編輯的信以及前述的那些論述。
我們可能會說:「我已接受第一位審閱者的評論,並已在緒論及結論的部分增加更多論述。我沒有採納第二位審閱者的意見,但是根據其意見進行回覆:1. 描述該審閱者的意見;2. 撰寫您的回應。」
從我這位學生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哪些重點呢?我對這整個過程的看法如下:
(1) 當所得到的審查意見相互牴觸時,您必須先決定要遵循哪一邊的意見。事實上,對於每個審查意見您都必須做出決定和回覆,不必盲目採納所有的建議。如果期刊編輯給了您方向,直接遵循編輯的建議是最合理的選擇,但即使如此,您仍可為自己的稿件辯護。
(2) 您必須寄信給期刊編輯,解釋您根據審閱者的意見做了哪些修正。您必須提到審閱者的每項意見,解釋您做了哪些修改以及為什麼沒有針對某個意見做回應。比較簡單的方法是使用表格呈現,但有時候數位化的系統無法加入附檔,而只能使用文字方塊。
在此情況下,則將每項意見條列出來,描述擬針對這些意見所做的修改,如果沒有做修改,也必須清楚解釋原因。
(3) 使用追蹤修訂的方式修改稿件,或以顏色標示修改處,再將修改後的稿件重新投稿,也是個不錯的方法。這讓編輯和審閱者都能清楚看到實際上修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