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花了好幾個月的功夫在一篇論文上,終於開始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豁然開朗,開始能夠揮灑自如的撰寫,您興奮地把所有的靈感都寫進論文裡,振筆疾書。然而問題開始一一浮現……
這個狀況從不以同樣的形式出現,您可能會突然想到即將舉行的學術研討會,如果不馬上開始寫作研討會論文,就沒有東西可以報告了;您可能因為和家人出遊,必須要放下手邊工作;又或許因為生病,整整一星期都沒辦法工作。
於是每次都必須重頭問自己:「我當初談這個接下來是要討論什麼?」、「我為什麼討論X而不是Y?」、「我寫這段文字的時候在想什麼?」等等。
然後花了好幾個星期重新熟悉自己的案子,我稱之為重啟成本。研究寫作案可以花上幾個月、甚至年,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很多時候必須同時兼顧不同的事情,停下某些案子,以完成其他期限更急迫的案子。
既然以上無法避免,那我們就學習如何把案子重新整理起來,並降低重啟過程中的成本。
掌握案子的方向,對於所有已經做的重要決策、原因鉅細靡遺記錄
當自己是完全沈浸在寫作中時,哪些已經下了決定,例如:論文接下來的走向、為什麼論文的結構是這樣、為什麼您談了X而不是Y,都是非常明確的。
但是停擺一段時間後,很可能會對這份工作的記憶全失,不只是這些決定,更包含了那些您在下決定之前所考慮過的種種可能。簡單來說,未來的您不只會忘記您所做過的決定,還會忘記您做那些決定的理由。為什麼要花時間重新做一次決定呢?因此,建議在暫停寫作工作之前先記錄論文的走向,這樣一來在您離開又回頭寫作的時候,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論文接下來的走向。
再來,在決定寫作「路徑」的時候,需要的是逐一淘汰掉其他可能的路徑。在討論特定主題的時候,會有上百種可能的路徑,但是有助於達成您論文目的的,可能就是那少少幾種。選擇路徑的過程費時又傷神,所以當下就是紀錄重要決策,包含決策理由,是最好的時機,盡可能地把所有細節都記錄下來。
這些引導式的問題可以幫助您紀錄論文「路徑」以及您的重要決策:
- 您希望這個論文最終的走向是什麼?論文的路徑是什麼,各個小節如何和這條路徑相呼應?(說明各個小節的意義)
- 為什麼論文結構要這樣安排?(還有哪些結構是您曾經考慮過然後淘汰掉的?為什麼?)
- 為什麼選擇了這些參考文獻?(還有哪些文獻是您曾經考慮過然後淘汰掉的?為什麼?)
- 為什麼採用這個方法或分析架構?(可以從論文、章的層面或是個別文獻的層面思考)
審慎評估和歸納您手上有的資源,幫筆記製作封面
論文寫作中最令人苦惱的就是在回頭繼續寫作的時候,沒有辦法找到當初搜尋到的資源。通常一個寫作工作案會同時使用多個檔案和文件,包含手寫的筆記,要如何在回頭工作的時候可以再度快速上手所有的工作內容呢?以下有幾種建議的作法:
- 在追蹤日記裡面製作一個清單,列出所有案子相關的文件檔案名稱(如果需要的話,也把資料夾列入清單)。
- 開一個文件來記錄「論文整體狀態」,因為我們往往在回頭寫作的時候,會不記得做過什麼。
- 重新閱讀和整理手寫筆記,把筆記全部釘在一起,然後幫筆記編上「文檔」頁碼。最後,製作一頁跟「論文整體狀態」類似的封面,這個封面就好比是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可以讓自己知道這個紙袋裡面的內容是什麼,便能很快地上手,找到需要的資源。
建立具體、實際的下一步,讓您回頭寫作時能夠快速上手;案子的例行收尾動作
最後,把暫時停下寫作案當成是案子的例行收尾動作,例行收尾動作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就是:「什麼時候要繼續寫作,以及下一步該怎麼走」,就算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辦法繼續您的寫作案,但是至少讓自己知道未來重啟時要如何接手,並明確的把步驟一一建立起來。
所以,首要應該是重新閱讀論文內容,才可以快速上手寫作工作。接著,必須要是能夠幫助您完成論文寫作且具體的行動步驟。建議把大約一星期工作量的行動步驟列出來。
- 把所有列在追蹤試算表裡面的文件全部打開。
- 重讀一次「論文整體狀態」文件(綱要層面)。
- 瀏覽筆記中記載寫作案走向、重要決策的部分(整體層面)。
- 重讀論文第三節(細節層面)。
- 重讀7到16頁的手寫文檔,重新熟悉論文主題(細節層面、銜接寫作)。
- 用X角度細讀論文第34頁的節錄(節錄內容)。
- 用Y角度細讀論文第86頁的節錄(節錄內容)。
- 寫下A論文和B論文的比較。
回頭檢視您的寫作案
上述策略中,有哪些是您已經在使用的?有哪些策略是您未來希望嘗試的?歡迎在我們的粉絲專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