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遍教導的作文結構之一為 “五段落作文”,由一個緒論段落、三個本體段落及一個結論段落組成。
緒論段落為作文主題與前提的展開,段落的最後句子為論題的聲明,而論題將提出後續各本體段落的題目。接下來的三個本體段落為該論題的證明,最後第五段落為整體的彙整與總結。
這個寫作結構也常被比喻為一個漢堡,即兩層麵包夾著三層餡。
五段落作文結構是好還是壞?
許多教師及教授批評該作文結構過於拘束,無法完整地將想法發展呈現。
確實,要將任何想法彙整為僅僅三個論點,中途會遺失許多的面向。不過,美國文學專家 Thomas E. Nunnally認為五段落結構可以協助發展作者的分析能力。好的作文不該拘束於五個段落,但若把段落轉換成章節,各章節可以包含多個段落,作文就有充分的發展空間。
學術論文常常呈現相似的五段結構:緒論、文獻討論、研究說明、研究結果及結論。
其中的文獻討論、研究說明及研究結果可視為五段落作文中的三個本體段落,也就是論題的證明。這三個段落極為重要,因為文獻討論是論題的理論依據,而研究說明及研究結果為論題的實證驗證。
文獻討論的結構及重要性
許多學術論文裡,文獻討論僅列出所有相關的研究文獻,草率地“滿足”了討論的要求,卻沒有串聯成一個完整的論點。這個常見的問題呈現為:“A研究指出這個結果;B研究發現另一個相同的結果;C研究使用了不同的人群樣本,結果與A研究相符”,許多研究提及一次就不再討論。這會導致讀者的心態有時候是:“然後呢?那作者為什麼要提及該篇文獻?”
文獻討論的目的不應該僅介紹主題的歷史,而是說明論文的論題在文獻中有憑據或是解釋論題中某些假設的依據。作者不能僅列出所有相關的文獻,而必須說明文獻與論題之間的關係,將所有的文獻結論串成一個完整的景象。各個文獻就如食材,靠著有廚師的手藝才能結合成美味的菜色。
清晰、簡潔的內容
簡潔的英文句子通常被視為好文筆特徵之一。作文內容應限於必要的資訊,不相關的資訊應從文章內容刪除,否則只會誤導讀者。文獻討論的用意不是讓作者展現對於文獻的熟悉度,一旦有被提及,就應該發展出一個有意義的論點,而若有參考卻未引用的文獻,則可列在後續的參考目錄中。